2025年5月21日,本所合夥人鄭玉萍師為香港精算學成員主持了一場題為「香港專業疏忽法律簡介」的網上研討會。是次活動吸引逾100位參加者,包括來自各大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及專業顧問公司的董事、高層管理人員、資深精算師及財務部門高級人員。研討會深受與會者歡迎。
公司遷冊制度已於2025年5月23日生效。新的遷冊制度將允許海外公司在保留其法律實體身份的情況下,將其註冊地遷移至香港,令公司業務在遷冊後得以延續。
如欲瞭解更多有關遷冊制度的資訊,請點擊此連結,閱讀由我們由本所合夥人唐宇平及見習律師劉敏翹撰寫的文章。
本所榮幸接待了一批來自中國內地的傑出青年律師。此次交流為探討法律行業發展趨勢、增進跨法域理解及探索合作機遇搭建了寶貴平臺。來訪律師介紹,他們來自旨在打破資訊壁壘、促進青年法律人互助交流與共同成長的行業組織“青年法律人YoungLegal”。
本所律師與這批充滿活力的內地青年法律人分享了執業經驗,並就法律實務的多個維度展開深度對話。雙方不僅深入探討了香港與內地法律實踐的差異,更彰顯了法律人對專業精進與協作發展的共同追求。
本所合夥人蘇振國律師、陳巧茹律師、陸詠琳律師,以及劉子琨律師和張浩然律師分享了多項議題,包括:
來訪同仁展現的專業熱忱與求知精神令本所印象深刻。
本所堅信,此類交流活動有助於推動法律人的專業成長,促進法域間相互理解,助力構建緊密聯結的跨境法律共同體。本次活動由本所合夥人蘇振國律師和見習律師陳嘉宇共同協調。
活動協調人陳嘉宇表示:“我深感榮幸能夠參與搭建法律人交流互鑒的橋樑,促進兩地法律人共同學習進步。”
本所期待未來與更多優秀法律人展開對話,持續為法律職業發展注入活力。
《法院(遙距聆訊)條例》(第654章)(「《條例》」)已於2025年3月28日正式實施,為香港司法系統進行遙距聆訊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
立法背景與目的
作為司法機構持續推進科技現代化的舉措之一,遙距聆訊具有多重實際效益。該制度能大幅減少訴訟各方、法律代表及證人往返法院大樓的時間耗費,不僅便利法庭使用者,更有助提升案件排程效率。此外,當出現不可預見情況導致親身出庭不可行時,遙距聆訊機制可確保法庭程序如常運作。
根據香港司法機構2024年年報顯示,自2020年起各級法院及審裁處已成功進行約2,100宗民事案件遙距聆訊。本次《條例》的實施,為各級司法機關開展遙距聆訊確立了明確法律依據。
主要條文
法律從業人員應特別關注《條例》中以下重要規定:
新增刑事罪行
《條例》引入的多項新罪行值得法律從業人員關注:
實施時間表
雖然《條例》已生效,司法機構將分階段推行。據公布,審訊以外的刑事法律程序的遙距聆訊預計於六個月後開展,讓持份者有充足準備時間。過渡期間,司法機構將分批發出實務指示,具體規範操作細節、申請程序及技術指引。
實務影響
遙距聆訊為法律從業人員帶來顯著效率提升。尤其是,律師與大律師今後無需親身到庭處理簡短程序(如「三分鐘聆訊」),改由辦公室參與即可。此變革將大幅減少無效通勤與等候時間,優化專業資源配置。
為支援過渡,司法機構已建立技術支援系統,並將指派專責人員協調遙距聆訊,包括進行庭前連接測試以確保程序順利進行。
法律從業人員應密切留意司法機構即將發布的實務指示,該等文件將詳列實施細則、技術要求及參與遙距聆訊的最佳實踐。
如欲查閱《條例》全文及更多詳情,請按此。
在Tenwow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In Liquidation) and Anor v PricewaterhouseCoopers (a Firm) and PricewaterhouseCoopers Zhong Tian LLP [2024] HKCA 1193一案中,香港上訴法庭指令由香港高等法院向上海高級人民法院發出委托書(letter of request)。該委托旨在依據《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提取證據的安排》請求將審計工作底稿從內地轉移至香港(「《安排》」)。
該案件涉及天喔集團及其子公司的清盤人對普華永道及普華永道中天(一家於中國內地註冊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提起的審計疏忽索賠。清盤人指控普華永道中天未能發現公司通過向三家供應商預付款項,以及向與一名董事及其關聯方有關的非集團公司提供非法財務資助的方式進行的挪用資金行為,從而違反了其職責。
關於審計工作底稿,清盤人要求普華永道中天提供材料,尤其是其審計工作底稿;然而,普華永道中天對此提出異議,稱中國內地的法律法規全面禁止未經授權將審計工作底稿轉移至境外。
《安排》
依據《安排》第六條,香港法院委托內地法院提取證據的,請求協助的範圍包括:
(a)取得當事人的陳述及證人證言;
(b) 提供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及電子數據;及
(c) 勘驗、鑒定。
上訴法庭的判決
依據《安排》,普華永道中天向香港原訟法庭提起申請,請求由香港高等法院向上海高級人民法院發出委托書。然而,陳健強法官駁回了該申請,理由是委托書通常用於從非訴訟當事人處獲取證據,或最多用於獲取一方在境外提供的證據,而非用於文件的出示及證據披露。此外,陳健強法官認為,獲取內地相關部門的批準不屬於《安排》第六條所提到的類別,因此該《安排》不適用於本案。
在上訴中,香港上訴法庭判決上訴得直並指令發出委托書,理由包括以下幾點:
(a) 從廣義上講,委托書是一份正式的書面文件,法院通過該文件依據條約或基於禮讓與互惠原則,向另一司法管轄區的法院尋求協助。盡管委托書通常用於從第三方處獲取證據,但這並不排除其用於協助一方訴訟當事人履行其自身的證據披露義務。因此,鑒於另一司法管轄區存在法律障礙,使用法院對法院的請求程序以協助一方當事人提供其自身文件,在原則上並無不當;
(b) 委托書僅是一項請求。發出委托書並不必然導致法院的權力從屬於另一司法管轄區的刑法。是否發出委托書是法院基於案件具體情況而行使的自由裁量,無需忽視或優先考慮境外法律。即使在請求發出後,法院仍對其程序保留完全控製權;
(c) 在審閱了相關的內地法律法規後,由於缺乏對專家證人的口頭盤問以及缺乏有關內地最新一項法規的專家證據,上訴法庭對作出任何明確的內地法律認定持謹慎態度。盡管如此,上訴法庭認定,普華永道中天已證明,若未經內地相關部門事先批準,普華永道中天將其審計工作底稿的副本直接移交香港清盤人,確實存在其在內地受到處罰的風險;
(d) 使用法院對法院的程序是合理的,因為就審計工作底稿在司法程序中的移交所需的任何批準,均應依據適用的司法協助協議進行申請;
(e) 《安排》旨在為兩地訴訟當事人高效、確定地獲取民商事證據提供便利。因此,沒有理由將《安排》解釋得如此限製,以排除當前向內地相關部門申請批準的請求。通過委托書尋求的協助屬於《安排》的範疇,並且與內地法律的政策相一致;及
(f) 關於基於「徒勞無益」提出的反對意見,上訴法庭認定,在缺乏任何證據詳細說明以往案件中委托書的處理情況或其未被執行的原因的情況下,法院不會推斷本案中的委托書將是徒勞的。
啟示
審計工作底稿是公平處理針對審計師疏忽索賠的關鍵文件。本案系在有爭議的情況下成功申請發出委托書以請求轉移審計工作底稿之首例,為日後涉及將此類文件從內地轉移至香港的申請(特別是在審計疏忽索賠案中)開創了先例。上訴法庭的判決體現了對《安排》更靈活的解釋,有望推動香港與內地未來在民商事案件中進一步相互協助以實現跨境提取證據。
完整判決可點擊此處查閱。
查看我們全球分所的最新消息